疱疹性咽峡炎正值高发期,患儿常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哭闹等,甚至体温>40℃,病情“来势汹汹”,常常让患儿家长、老师担心不已。
一、先来跟着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别误当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患此病的婴儿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会传染吗?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
从学术上来说,符合以下3条标准可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1.急性起病;
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
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疱疹一般出现在发烧24小时以后,位于悬雍垂、咽喉壁、扁桃体及邻近软腭等处。口唇黏膜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蓝色区域即为疱疹性咽峡炎发生黏膜疹区域
二、与普通感冒及手足口病的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vs普通感冒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而延误治疗。但普通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流鼻涕、鼻塞、咳嗽、疲倦、食欲减退、发热,体温38℃左右。
图片来源:萌芽研究所BUD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多表现为突然高热,可伴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乏力等,口腔内的疱疹是最重要的鉴别点。
疱疹性咽峡炎vs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种比较特殊的感冒。在临床门诊中,一般每个感冒患者中就有5至10个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手足口病多为嗓子里先有疱疹,后发展到手心脚心,并伴有发烧。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初为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多数可见丘疹、疱疹和溃疡同时存在。
三、患病了怎么办?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单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吞咽困难者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如:黄栀花口服液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
密切观察: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成为手足口病的风险。
谨慎用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四、如何进行预防护理?
大量的临床实验验证:黄栀花口服液的药效作用明显,我们认为其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完全对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黄栀花口服液疗效见证!由此可以看出:疱疹性咽峡炎的突出症状是发热、咽部有小丘疹进而引发咽痛。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黄栀花口服液可以缓解三大症状,具有三大功效:退热、缓解咽痛、通便。在退热上,黄栀花口服液可有效降低IL-1(白介素-1),IL-6等致热因子,显著降低缓解肽和前列腺素水平,进而缓解咽痛,另外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免疫功能改善大便干。
这是黄栀花口服液退热的实验证据。研究证明,IL-1、IL-6是最重要的致热因子。黄栀花口服液降低白介素1水平,显著退热。下面左图我们看到,黄色代表的黄栀花口服液组大鼠血清中的IL-1水平,显著低于发热模型组。右图中,我们看到黄栀花口服液对体温上升的控制远低于发热模型组。
缓激肽和前列腺素是咽痛的一个重要介质,我们可以看到黄栀花口服液显著抑制了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的分泌,从而有效缓解了咽痛。
疱疹性咽峡炎,以及总是会被一同提起的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柯萨奇病毒和EV71为主。也就是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属温病范畴,均为热证,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黄栀花口服液由4味中药组成,共同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兼利湿功效,适于治疗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
这是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年版)》的通知,明确推荐黄栀花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
黄栀花口服液对多种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医院临床验证,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肺炎,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麻疹、风疹、传染性红斑、幼儿急疹、疣、传染性软疣等十四种病毒均有较好的疗效。
黄栀花口服液功能主治:清肺泻热,用于小儿外感热证,症见:发热、头痛、咽赤肿痛、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饭后服,
两岁半至三岁一次5ml,
四岁至六岁一次10ml,
七岁至十岁一次15ml,
十一岁以上一次20ml,一日2次。
疗程3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