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兽回笼”,家长们一半高兴一半焦虑,高兴的是终于能有自己的时间了,焦虑的是小朋友们到了幼儿园接触的环境变得复杂,不少疾病也会“找上门”来,“手足口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冬季是各种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小朋友抵抗力差,脏腑娇嫩,不耐邪扰,又喜好户外运动,接触感染手足口病的机会大大增加。近期楚雄市手足口病例不断增加,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躲过,但有时候又会不小心“中招”。不过话说回来,与其惶恐,倒不如多学一些应对知识。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手足口病的那些事。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通过密切接触的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本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生在1-7岁的小儿,尤其以5岁以下的儿童多见,且容易在幼儿园、中小学及人群聚集地引起流行。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消化道传播及呼吸飞沫传播。患儿的疱液、唾液、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然后进食就会被感染。有的孩子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婴幼儿容易流口水还有吃手的习惯,以及共用餐具、奶具、玩具等行为,都可以导致病毒传播。得了手足口病以后,从发病到皮疹消退后10天内,均具有传染性。手足口病的症状1、普通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丘疱疹和咽峡部疱疹。由于一开始仅有咽峡部疱疹,出现口腔疼痛,小孩子很难准确表达,所以常常表现为拒食、食欲不振、流涎、哭闹不安。多数患儿1周内可恢复,属于普通病例,这种情况不需要住院治疗,可以居家隔离,口服药物,但家长要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2、重症病例易发于3岁以下的患儿,发病5天以内,高热持续不退,伴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抽搐、乏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肢端凉、血压增高。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医院就诊!患儿的治疗及护理①中医内治基本原则为清热解毒祛湿;中医外治法可给予中药熏洗、小儿药浴、中药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在我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中,以中药熏洗、小儿药浴治疗效果最佳。②西医现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重症征象立即就诊。③若发现患儿出现发热、拒食、手足及口腔有皮疹时应及时就诊。④密切监测体温,根据医师嘱咐给予相应的退热处理。⑤饮食及口腔护理:给予温凉清淡饮食,将食物放置室温,根据孩子接受度,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固体饮食。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可给予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⑥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穿棉质内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臀部有皮疹者加强臀部清洁,保持干燥。⑦重症患儿应积极住院治疗,注意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多饮温开水,积极观察患儿精神变化。如何预防手足口?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家长们要做好预防措施,所有爸妈都应该牢记这几点:①勤洗手:宝宝和家长都需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做好手卫生,虎口处都不能放过。进食前、如厕后、外出回家后、接触患儿疱疹/分泌物后、用手触摸口鼻前、护理宝宝前、为宝宝更换尿不湿后、处理垃圾或者其他污物后都应洗手。②接种疫苗:目前预防手足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疾控中心建议,6月龄~5岁的孩子建议尽早接种自费的EV71疫苗,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由于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例的主要病毒,因此,EV71疫苗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防止重症手足口的发生,故建议适龄孩子最好接种。③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减少参加集体活动,发现孩子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应主动居家隔离不到公共场所,不接触其他孩子,直到隔离期满。④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餐具消毒、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物品。⑤环境卫生:勤通风,注意物品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玩具、家具等)。(来源:楚医院儿科王思玲)
小编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