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学龄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科学防护
知识科普
自我防护
冬春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流感、手足口病、水痘、流脑、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等。
手足口病
关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斑丘疹,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见。
流行病学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1.粪口传播:通过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2.呼吸道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重症病例住院治疗
预防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水痘
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一般自出疹前1日至出疹后5天或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沬传染,亦可由于接触传染而散播。
易感人群及免疫性
未患过水痘者,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均易感。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10—21天。发热数小时后或1—2天后开始出疹。分批出现,先见于躯干,其次是头部及四肢近端皮肤。出疹时,同一块皮肤上同时存在斑丘疹、疱疹及结痂,皮疹有新有旧,发疹持续3—5天。结痂在2—3周后脱落,无续发感染者不留瘢痕。如抓破而继发感染、化脓可留有瘢痕。
预防
1.隔离治疗患者。班上若有发病者,应回家隔离,直到症状消失,水痘完全结痂后解除隔离。2.易感儿接触者可从最后接触日起开始检疫至第三周末。3.患者居住过的房屋要开窗通风换气一昼夜,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等法消毒。4.于接触4天内用丙球肌注,可达到减轻症状或完全保护目的。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特征
本病在冬春季节流行,发病从前一年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多见于儿童,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
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传染源
1.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2.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2.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人群易感性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中小城市以2~4岁或5~9岁发病率最高
带菌者及病人在感染后产生抗体除对同群病原菌有杀菌作用外,对异群脑膜炎双球菌也有杀菌效力。
这是由于各群细菌的外膜存在共同的蛋白质抗原。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群特异性抗体效价较低,只能保护机体免于发病,不能防止再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
●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
●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严重者休克。
预后
过去本病病死率为70%左右,使用磺胺药、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以来,病死率降至5~10%。
与预后有关的因素:①暴发型患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②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者预后较差。③流行高峰时预后较差。④反复惊厥,持续昏迷者预后差。⑤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且易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医院诊治。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饭后盐水漱口。
●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儿自发病前6天直至肿胀消退为止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传染的食物、食具传播。
易感人群及免疫性
90%病例发生在5—15岁。病后可获终生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14-25天。
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下后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一周左右消退。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预防
●及时隔离患者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集体机构的接触者检疫3周,检疫期间加强晨检工作
●房间通风换气,食具应隔离并煮沸消毒,污染的用品应曝晒消毒。注意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
●对易感儿、体弱者亦可采用被动免疫法、减轻症状。但一般丙球无预防本病的作用
甲型流感
甲型流感
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
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之一。
临床表现
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预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的机会,避免密切接触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
编辑:卢芳
图文提供:王冬梅
审核:李朝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