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温馨提示春季传染病预防告家长书

预防疾病

PREVENTINFLUENZAVIRUS

勤洗手 戴口罩 常通风 心情畅

警惕!儿童常见春季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3种类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患儿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播性最强。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病,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

2.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3.常有咽痛,而咳嗽、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4.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症状。

水痘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好发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高发期,其传染力强。症状: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传染源: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临床表现:

1.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

2.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3.水痘出疹期为1~6天,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流行性腮腺炎

三.流行性腮腺炎

概念: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好发季节: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症状:

1.大多数幼儿急性起病,有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前驱症状较轻,可伴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

2.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

3.局部皮肤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而有弹性,状如梨形,表面发热,轻微触痛,张嘴、咀嚼时(尤其进食酸性食物)疼痛加剧。

备注:腮腺炎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或卵巢炎,少数患儿出现听力损害。

手足口

四.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好发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为急性期患者,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流行期为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潜伏期:一般是3~7天。

临床症状:

1.多数急性起病,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不结痂、消退后不留痕迹。

3.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4.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猩红热

五.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

其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好发季节: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显著特征:

1.猩红热患者的舌头非常特殊,舌面鲜红,舌乳头突起。在疾病初期,舌上有白苔,像我们吃的草莓,故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上白苔脱落,又变得像杨莓一样,称为“杨莓舌”。

2.“烂喉痧”,顾名思义就是咽喉红肿、溃烂,皮疹密布如沙。我国中医描写的这两种症候正是猩红热最主要两大的临床表现。而西医的病名“猩红热”得名于它的急性发热和全身鲜红鲜红的皮疹。这两个病名概括了猩红热的三大症状:发热、皮疹和化脓性扁桃腺。

3.猩红热患者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没有皮疹,相比之下显得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4.典型的猩红热皮疹像小米粒大小,颜色鲜红,全身分布,密布如沙,顾名“痧疹”,也被称为“粟粒疹”。

5.皮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大腿根部非常密集,形成一条红红的皮疹带,被称为“帕氏线”。

症状:

1.猩红热常常突然起病,寒战、高热、头痛,体温可升到39~40℃,同时伴有明显的咽喉疼痛。

2.猩红热的咽喉疼痛非常明显,扁桃体红肿,几乎封住喉咙,红肿的部位覆盖着脓液,整个喉咙像烂了一样。

3.发烧1~2天后,皮肤就开始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

4.皮疹持续2~4天后开始消退,退疹时,皮肤可出现大片脱皮,手掌足底脱皮明显,甚至出现手套、袜套状样的脱皮。但现在,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及时,猩红热病情一般较轻,很少见到像手套、袜套状的大片脱皮,多数只有糠皮样的脱屑。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祝您身体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shionjewelry-china.com/pzyya/222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