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宝妈们要注意了

本文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年版),中华儿科杂志,,57(3):-.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发病率高,呈散发或流行,春夏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如何传播?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潜伏期为3—5d。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d,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二)、病程表现: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5.全身和咽部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发病期间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护理?

1.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可用于治疗,有自愈性,也可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一般对症处理即可,治疗多以缓解患儿的不适感为主要目的。

2.婴幼儿发热时,切忌捂热(捂汗):不可包裹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甚至发生捂热综合征。

3.如患儿发热并有不适感或口腔疼痛又想进食前半小时左右可考虑服用退热药(宜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或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

4.一般认为,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可有助于溃疡的愈合。

5.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7.溃疡处涂抹鱼肝油、锡类散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如何预防?

1.预防才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与手足口病的一模一样,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勤洗手,正确的洗手。

2.在高发期,尽量少去人群比较集中的,空间比较封闭或是半封闭的地方,包括幼儿园、学校、早教中心、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所。

3.目前已经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了,这将是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减少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往期回顾

口腔炎你了解多少?

蚕豆病——您了解多少呢?

儿童营养篇

审阅

陈佩玲

绘图

卢少晶

编辑

钟灵秀

~END~

更多科普知识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shionjewelry-china.com/pzyya/214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