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病原体为肠道里的柯萨奇A组病毒。在夏秋季发病率最高,而最容易中招的是1~7岁的孩子。
病潜伏期约为2~4天(柯萨奇病毒潜伏期1~14天,一般为3~5天,隐形感染多见,成人50%~80%为无症状的感染,20%~25%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
这种病起病比较急,可能上午孩子还好好的,下午就毫无征兆地开始蔫了,体温蹭蹭蹭地升到39、40度。
刚发烧的时候,还无法判断是不是疱疹性咽颊炎。一般在3小时到24小时左右,孩子的咽部充血变红,咽腭部和口腔黏膜上,会出现几个到十几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如果在发烧的同时,发现孩子的咽部出现疱疹,医院确诊,是否属于疱疹性咽颊炎。
口腔小疱疹会很快变得发亮,并在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因为咽喉疱疹破溃之后,宝宝会疼痛难忍,所以很多都会出现哭哭闹闹,厌食、流口水、呕吐等症状。
不过,来势汹汹的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发烧症状经过退烧护理后一般在第3天就会缓解,而全身症状1~2周会自然消失。
曾有不少妈妈“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怎么区别?”这两种病主要不同点是出现的部位不一样,而且也各有特征:
疱疹性咽颊炎,疹子仅限于出现在口腔和咽喉这两个部位。一开始是灰白色的,之后会发亮,并破溃变成小溃疡。
手足口病则是在手、足、口以及肛周都会发生疱疹,疹子多是白色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比较干瘪,孩子会觉得痛而不是痒。
二、怀疑孩子感染,该怎么做?
第一阶段:高烧期
因为发病快,一上来就是高烧,可能很多父母医院输液打针。
不过医院的行为非常不可取。一是因为发烧一般是疾病的初期反应,不管是验血还是查体,其实都还不能及时反应孩子的病因。医院人多病杂,反而容易导致二次感染。
对此,和睦家医生的建议是:“如果没有其他反应,开始出现发烧症状的72小时内都可以自己在家护理。如果72小时之后不退烧,或者在发烧同时出现其他症状,医院。即使再不放心,最好也要等到发烧24小时后再去院,这时候通过验血和查体,医生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在初期的发烧阶段,除了多喝水以外,唯一需要用的药,就是在体温超过38、5度时给宝宝使用退烧药。
推荐过最常见的儿童常用退烧药:布洛芬(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
这两种成分相对而言,布洛芬可以消炎,退烧效果要好于对乙酰氨基酚;而对乙酰氨基酚类不能消炎,见效慢,但副作用少,可以用于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
第二阶段:出疱期
3~24小时后,水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70%的判断孩子有可能是疱疹性咽颊炎了。这个时候的水疱看着吓人,但其实还不怎么疼,所以咱们的首要任务还是继续帮孩子补充体液和退烧。
第三阶段:溃疡期
第3天左右,烧退了,我们悬着的心可能基本就放了下来。但对孩子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宝宝们嘴里的水疱慢慢开始破溃,形成溃疡——这才是孩子最难受的时期。哭闹、呕吐、拒绝吃饭甚至喝凉水都疼,基本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嘴里有个小溃疡不小心破了,都会觉得疼痛难忍,想想咽喉部十几个小溃疡是什么感觉?唉,当妈的,大概都希望孩子的病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吧!
这时候最好多鼓励孩子喝凉水,哪怕一次忍着疼喝一两口也行,一天多喂几次。
因为凉水不仅可以镇痛,还能冲刷溃疡创面,防止细菌把溃疡上的渗出物作为营养丰富的温床,繁殖滋生造成感染。
此外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让孩子注意休息、吃清淡易下咽的流质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丰富的果蔬泥;另一方面,把家里好好打扫一下,经常开窗通风透气,避免其他细菌病毒交叉感染。
应提高警惕,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不管诊断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最最重要的,是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宝宝,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及早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1、持续高烧: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烧效果不佳,或高烧持续超过48小时;
2、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通常出现刚入睡时)、颈项强直、“眼球震颤”(眼球不停颤动)、急性手脚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1岁~5岁>40次/分钟、2月~12月龄>50次/分钟、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有持续或反复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等;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15×/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再三提醒!
如果宝宝符合上述特点(出现危重信号时),尤其是3岁以下,在发病的5天之内,持续高烧不退、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的,一定要拉响警钟,及时就诊,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最关键的是观测宝宝的精神状态,也要注意特别留意有没有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情况等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情加重或恶化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三、关于咽颊性疱疹炎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隔离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如定期打开门窗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尽量避免吸烟,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4、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二)观察病情
1、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呼吸怎么观察?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5岁以上儿童>30次/分钟;1岁~5岁>40次/分钟;2月龄~12月龄>50次/分钟;新生儿~2月龄>60次/分钟。
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3、定期监测体温:
一般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38、5℃(腋温),每1~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1小时应重测体温。
(三)注意护理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4、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四)注意消毒
肠道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70℃~-20℃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怎么消毒是有讲究的,可有效消毒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1、如可浸泡且耐高温的物品如奶瓶、碗筷等餐具可以用水煮沸消毒,病毒在煮沸时可立即死亡,所以,煮沸后待其自然冷却即可;
2、如不能用来煮的,但可以耐高温且可浸泡的(如衣物等),可用热水浸泡,注意,水温要求维持56℃以上,浸泡至少30分钟;
3、对于可以擦洗或浸泡的地板、玩具、家具或其他不会浸湿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需要用含氯的消毒剂(具体参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如84消毒液,应注意其有一定的腐蚀性)或高锰酸钾等浸泡,消毒后可用清水再擦洗或浸泡后晾干,至少待30分钟以后使用;
4、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0、5~1、0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5、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0、5~1、0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6、卫生间马桶等用具可用漂白粉等来消毒;
7、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五)关于预防
1、预防才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与手足口病的一摸一样,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勤洗手,正确的洗手。
2、在高发期,尽量少去人群比较集中的,空间比较封闭或是半封闭的地方,包括幼儿园、学校、早教中心、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所。
3、目前已经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了,这将是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减少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4、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目前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暂未确定。一次一支(0、5mL),推荐在上臂三角肌处接种,有条件者可以考虑接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