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手足口病家长

导读: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手足口病发病率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病患主要为2-5岁散居儿童,其次为托幼儿童。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好发人群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以婴幼儿最为易感,小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很快,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手足口病主要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们应提高警惕,留心观察,如孩子出现发烧,出疹等症状,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3―7天,多数患者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伴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发热多在38℃左右。

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肢关节的伸侧也是皮疹的好发部位,这是与其它出疹性疾病的显著区别,各部位的皮疹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部分患者初期有咳嗽、流涕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齿龈、腭部也常发生,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继而破溃形成小溃疡,状如口疮,有明显灼痛,约5―10天愈合。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常流涎拒食。1天至2天后,手、足、臀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以手掌、足底两侧和足跖为多,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周围有红晕。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通常在1周内消退,愈后不留痕迹。

碘酒能灭活手足口病病毒

专家介绍,引起手足口病的人类肠道病毒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cox)a组、柯萨奇病毒b组;echov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ev71及coxa16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乙醇、来苏尔等消毒剂及去污剂和弱酸有抵抗力,75%酒精和5%来苏尔亦不能将其灭活,人的胃酸、胆汁不易将其杀死,在污水或含有机物的水中可长期存活。

但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十分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手足口病的一般治疗包括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等;对症治疗包括发热、腹泻等症状的相应处理;还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口腔黏膜疹明显的患儿可给予口喷剂,以促进溃疡愈合。

幼儿流涎拒食应警惕手足口病

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1周内的传染性最强,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部分痊愈患者粪内病毒可存在数个月,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期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约:1。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手足口病散发有显著的夏秋季高峰;虽然暴发多发生在夏秋季,但也常发生在其它季节。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托幼机构的聚集性暴发是手足口病的一个显著的流行特点。大规模流行多发生在暴发之后。

预防应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加强疾病监测,准确处置疫情,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体系,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疾病扩散。

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学校要教育广大师生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讲究卫生。成人患手足口病后,常为隐性感染,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家长也要做好个人卫生。

还要做好寝具、玩具、餐具、门窗、楼梯、厕所、食堂、墙壁、班车等儿童接触物品、活动场所的消毒、通风、晾晒,消毒液选择、配比和消毒方法、频度要科学,确保消毒效果。

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家长要时刻提高警惕,每日观察儿童有无异常,一旦发医院就诊。医院则需设立专门的门诊和治疗室防止交叉感染。

说明:本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shionjewelry-china.com/pzyy/18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