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时至晚秋,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疫情高峰本应该回落,但这几天我科门诊接诊这类患儿数量呈一个上升趋势,许多家长闻“疱”色变,总是慌慌张张跑来咨询孩子是否感染了这两个病,到底能不能去幼儿园?今天小编在此为各位宝妈介绍一下“疱疹性咽峡炎”到底为何物。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疾病。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主要侵犯1~7岁小儿。患病宝宝的唾液、痰液、大便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食具、玩具均可传播疾病,所以极易在幼儿园内互相传染造成局部小流行。这就是为什么往往一旦确诊本病,幼儿园就会建议孩子留于家中观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二.如何引起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目前已知有20多种肠道病毒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其中大多数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埃可病毒也可引起本病。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时也可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故临床上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致病病毒大部分重合)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三.有何症状
发热: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表现为突发反复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发热可以持续2~6天。有些宝宝会因为高热导致惊厥。
咽痛:小宝宝不会诉说,会因咽部溃疡疼痛而不愿吞咽、常哭闹拒食、口水增多、流口水;大宝宝会诉咽痛。部分病例伴有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
疱疹、溃疡: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明显,病程初期可仅见上腭鲜红色小红点,很快舌咽弓、软腭、扁桃体、硬腭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溃破成黄白色溃疡。咽部疱疹溃疡持续一周左右会自愈,偶有延至2周者。
其他:少数病例会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可能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四.与手足口病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与手足口病容易混淆,因为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也会出现针尖样小水疱继而形成溃疡,两种病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两者仍有不同之处:
首先,出现疱疹的位置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除了口腔内会出现疱疹,还可能会发展到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疹。
其次,发病风险不同。单纯的疱疹性咽峡炎虽然有并发细菌感染,心肌炎等风险,但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较少。然而,往往手足口病初期单纯口腔疱疹阶段,身体皮疹尚未完全表现出来,从而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这部分孩子有可能会出现手足口病重症的表现。(手足口病则可能出现重症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进展快,会导致死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五.治疗
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
如果患儿发热,体温超过38.5℃要退热处理,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G-6PD缺乏症孩子慎用)退热。
有些患儿口腔疱疹疼痛,可能出现拒食的情况,可进食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菜粥、面条等。不要吃太热、辛辣刺激食物。
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6个月以内的宝宝多喂母乳,6个月以上的孩子建议多喝水。可以使用口服补液盐,不仅补充水分,还可以补充电解质。较大的宝宝也可以适当饮用果汁、酸奶,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咽痛,还可以补充热卡,有利于疾病恢复。
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出现高热难退、惊厥、精神差、尿量减少,医院就诊。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不需要输液治疗,但如果孩子高热又不能进食液体及食物,孩子处于脱水状态,有可能需要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所以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有些疱疹性咽峡炎会合并细菌感染,如果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或者降钙素原升高明显,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生素治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六.预防
饭前便后勤洗手,经常吃手指习惯的宝宝更要多洗手。
家庭中照料宝宝的成人也要注意给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宝宝的便便、口水后要认真洗手,在给孩子喂食物前也需要注意清洁双手。
若家里有多个年幼孩子,发现患病的宝宝要马上隔离,不要再接触其它儿童,要尽量分开餐具和毛巾不要公用。
生病的宝宝不要上学,以免传染其他儿童;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定期对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合,尤其是儿童游乐场,波波池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七.中医治疗
小儿发热为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病邪侵入后易化热生火,从而出现发热诸症。治宜疏风解表、宣肺清热。西医多采用对乙酰氨基酚类、解热镇痛药,虽可取到短期的退热效果,但副作用多。我科在治疗发热常用口服中药有银翘散、甘露消毒丹、五味消毒饮等,但家长常为小儿服药难而感到苦恼,我科近期推出中医特色——退热外洗疗法治疗小儿发热。
先将洗澡用水烧开,加入中药粉剂,锅加盖再煮沸5分钟,停火焖出药味,过滤,待药汁温度适宜时倒人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则热退而安。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详情可移步我科门诊咨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另外还有我科原有中医特色治疗中药灌肠,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和肝脏的破坏而降低药效,而且用药量少,副作用少,起效快,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解决了喂养困难,并防止呕吐窒息等风险发生的一个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参考:儿科学、中医儿科学、医学界儿科频道
往期文章
点击查看母乳喂养小知识
点击了解什么是“蚕豆病”
点击了解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知识
点击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