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嘴里长了泡泡,担心是手足口病,医院问诊,前一个医生说是手足口,另外一个医生又说是疱疹性咽颊炎。到底是哪一种疾病呢?应该如何辨别?
如何区分这两种疾病
划重点:
疱疹性咽峡炎仅咽喉部分有疱,而手足口病不仅咽喉有疱,手脚,甚是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膝、肘等部位也会有疱,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手足口病手、足、口腔出现红疹或疱疹溃疡。手足的疹子在掌心和足心相对多,手臂和足背相对少一些。口腔的疱疹和皮疹,主要集中在靠前的位置,比如口唇的位置,接近齿龈的地方,口唇的内侧。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屁股上的皮疹。有的孩子会伴有发烧,精神有点蔫,一般发烧度数不高,热程也不长,一天左右。
医生提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这种的表现:持续高热不退,病情迅速进展,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非常危重的会出现死亡的病例。这也是手足口病的异型。
疱疹性咽峡炎疱咽的临床特征,跟手足口差别比较大。
疱咽的典型症状:初期往往没有皮疹,经常是高烧起病。孩子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突然就高烧,烧到39度40度都是很常见的。同时或随后出现咽颊部的疱疹溃疡(嗓子眼儿,咽喉部位),持续两三天,然后逐渐消褪。
医生提示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通过飞沫传染,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累及皮肤者可先有红斑,而后出现成簇小水泡,壁薄、透明,周围有红晕,初起时发痒,继而有痛感。水疱溃破形成溃疡,形状不一,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
两种疾病如何护理
得过一次≠终身免疫
由于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不是单纯某一种病毒,而是一组病毒,所以得过一次并不会终身免疫。因为这次感染的可能是这种病毒,下次就会换另一种病毒,也就是说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手足口病治疗医生主要是在孩子发烧的时候,开一些清热利咽的中药。手足口大部分病程都是很轻的,有时候不用任何药物,在家休息几天就好了,家长不用太担心。
但如果孩子呈现出高热不退,精神不好,或者孩子整体状况突然不好,一定要带孩子尽快就诊,医院医院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Q:同样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咽,为什么有的孩子症状轻,有的却很严重呢?
A:和个体的体质和免疫力有关,和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有关。因此保证孩子身体状况好,多喝水,保证休息,活动适中,不要进食多蛋白质和多油的食物,保证每日大便,这是让孩子身体状况好的必备条件。
医生提示如果孩子吃东西、喝水都很困难,尿量也不够,也可以考虑给孩子喝一些运动饮料,这种饮料味道不是很甜很酸,里面有一些电解质和糖可以维持孩子的基础能量。
两种疾病如何预防
1、勤洗手。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裤后应及时洗手。
2、洗手、洗面等毛巾要保持清洁干爽,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并避免孩子咬弄、吮吸,做好居家卫生清洁。避免亲吻孩子,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并将纸巾丢进带盖的垃圾桶。
3、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物品,如毛巾、餐具等。
4、避免密切接触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被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要及时清洗和消毒。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6、注意补充营养、做好充足休息和适当的轻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
7、幼儿园方面应做好晨检及缺勤追踪,每日做好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教室门窗通风。
8、一旦幼儿出现疑似疱疹性咽峡炎等感染情况,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诊疗,若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应按医嘱治疗并在家隔离,休息至少2周,医院开具的痊愈证明方可回幼儿园上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