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疱疹性咽峡炎
----大事件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发病率高!
究竟该如何应对!
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专家共识
统统告诉你啦!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病原学?
肠道病毒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犯罪团伙,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主要的致病血清为:
CV-A2、4、5、6、8、10、16型
和EV-A71型。
流行病学?
No.1
春夏流行
全年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No.2
持续排毒时间久
潜伏期3-5天,疾病初期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持续1-3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2-3个月,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No.3
易感染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肠道病毒经胃肠道(粪-口)、呼吸道传播、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被污染的手及物品,饮食被病毒污染过的水和食物也可感染。
No.4
儿童症状明显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症状明显。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因此同一患儿可由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感染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以及诊断
No.1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2~4天。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可伴发咳嗽、流涕、呕吐、腹泻。
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不久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
No.2
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婴幼儿,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典型体征为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症或溃疡。
No.3
病原学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采集患儿临床标本(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做出病原学确诊:
(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No.1
护理措施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
(3)发热患儿多饮水,进食困难及高烧不退需要适当补液;
(4)密切观察病情。
No.2
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38.5℃以上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2)高热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治疗。
病因治疗
尚无 抗肠道病毒药物,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 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疱症型咽峡炎。无细菌感染情况无需使用抗菌物。
(1)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干扰素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2)常规不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早期使用可能有一定疗效,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