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温度升高雨水充沛病菌繁衍滋长,正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疾病高发。面对这类来势汹汹的传染性疾病,我们该怎么帮助宝宝有效的抵御传染疾病的侵害呢?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一般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甚至肺水肿、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而引起死亡。
家长们可以从下图来更加了解什么是手足口病▼
根据往年规律,每年3月份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出现上升,4~7月会迎来第一个发病高峰。
什么是疱疹性咽颊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家长们可以通过下图更加了解认识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吗?
别误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必须是嘴里、手上和脚上都起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
别误当感冒: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家长对此了解也不太多,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患此病的婴儿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会传染吗?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
注意隔离:
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什么是疱疹性咽颊炎?如何治疗、护理和预防?
怎么治疗:
由于咽峡部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造成进食水困难,保证液体入量难度增加。补充液体的办法有:给宝宝喝偏凉的凉奶或水,少量多次,预防脱水,帮助身体康复。
若宝宝频繁的高烧、进食少、小便减少、烦躁、抽搐等等说明容易出现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并发症很少。但单纯的高热也可以引起抽搐),医院输液。
怎么护理:
降温处理: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度或者39度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提示: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效,所以不要用抗生素!
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2岁以下的宝宝以牛奶为准,注意牛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冰,防止刺激宝宝口腔,增加孩子的痛苦!
2岁以上的宝宝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餐具要及时消毒,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温馨提醒: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如何预防?
帮助宝宝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公共场合尽量少去
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发现宝宝发烧不退的同时口腔里起水疱,医院进行治疗。同时,督促宝宝加强锻炼,保持充足休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治疗误区
手足口病
误区1:手足口病可以吃特效药治疗预防手足口病的最根本方法,还是要讲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区2:酒精、来苏水可以消灭手足口病病毒很多家庭加强了清洁卫生工作。但酒精、来苏水并不能有效杀死手足口病病毒这类肠道病毒。
误区3:板蓝根、维生素B可以预防手足口病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板蓝根和维生素B表明能预防手足口
误区4:用针挑破宝宝身上的疱疹宝宝如果出疱疹应由其自行消退,家长如果针挑破,有可能会导致继发感染。
误区5:用84消毒液给宝宝的衣物消毒84消毒液的有害成分(如氯气)会残留在空气中难以挥发,而且污染水源,更可怕的是它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对人体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误区6:手足口病通过手、口接触传染,不会通过空气传播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感染,呼吸道的间接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在这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颊炎的高峰期,家长一定要科学的做好前期预防工作,让宝宝们平安、健康的度过传染疾病的高发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椿芽亲子园
您身边的育儿专家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