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带状疱疹(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首次感染后病毒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当年龄变大或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繁殖复制。该病毒具有嗜神经及皮肤特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
有数据表明HIV阳性感染者发生HZ的概率将增大7倍,因此当带状疱疹病毒遇上与人体免疫力相克的艾滋病毒,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叠加效应呢?
一般情况
在男女发病比例中,男性常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男性发病年龄多大于女性,这说明HIV合并HZ感染与性活跃的中青年男性关系较为密切;此外春夏发病多于秋冬季节,与带状疱疹的好发季节有所差异。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皮损比较广泛,常表现为严重的炎症渗出,水疱数量可达成百上千个,易引起大疱、血疱及合并皮肤感染,局部可伴有溃疡,患处疼痛和瘙痒明显(如下图)。
上图引用自杜健群等.广东医学,,35(3):-.
发作特点
首次发作约占83%,复发患者约占17%,HZ的复发与感染HIV后体内特异性T细胞免疫水平下降有关。伴有发热者比例为65%,以中低度热为主。57%的病人以带状疱疹为主要症状收治入院,43%为AIDS住院期间发生的皮疹。伴有血疱的约25%,伴有大疱的约33.3%,合并细菌感染的约26.1%。
神经节段分布
以单一神经节段受损的为87.8%,其中以肋间神经区和腰骶神经区为主,其余基本为累及2个神经区域,细胞免疫受损更明显。
神经痛情况
实验室检查
按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AIDS临床分类标准,根据CD4+数量及临床表现,患者疾病分期以B2(11.6%)、B3(21.7%)、C3(63.1%)为主,这说明艾滋病病情越重,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越高。
从计数趋势来看,CD4+的计数越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越高,推断CD4+T细胞功能受抑制可能是长期潜伏于神经的疱疹病毒复活、复制的主要原因。而HIV载量、CD8+细胞计数对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无明显影响。
皮肤组织学病理检查
在水疱上皮的细胞核中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真皮上部可见血管扩张、水肿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浸润。
预后转归
极少数由于合并多重感染最终导致MODS而死亡,大多数可以康复,但皮损消退时间相对较长,易遗留瘢痕及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
发生PHN的比例约为15%,一般疗程为7-14d。镇痛处理和营养神经与普通带状疱疹感染相似,糜烂溃疡面积大者或合并感染者需系统应用抗生素。考虑为AIDS,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引起更严重的机会性感染。
特别提示
以带状疱疹为首发症状,皮损广泛,合并血疱大疱者,或与年龄明显不相符,有必要排查HIV。
对于复发性带状疱疹的中青年患者,如非肿瘤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进行HIV排查很有必要。
再激活的VZV感染可能发生在HIV感染的任何阶段,生殖器带状疱疹要格外注意是否有HIV感染。
带状疱疹不仅作为HIV感染的一项临床指标,HIV感染者出现带状疱疹也是AIDS发病的前兆。
如病人存在静脉吸毒史,一般的止痛药物效果较差,且可能存在阿昔洛韦耐药现象。
治疗措施
局部皮肤带状疱疹:泛昔洛韦mg,口服,bid或伐昔洛韦1g,口服,tid,疗程7-10d。
严重皮肤黏膜病变:阿昔洛韦10mg/kg,8h/次,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伐昔洛韦1g,tid,直到所有病变消失。
文中数据只是根据文献病例回顾资料分析总结而来,不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仅供参考。
今日话题
疱疹病毒家族都有哪些病毒?
投稿及转载:lijing1dxy.cn图文:肺克不克肺题图来自于参考文献2原文1.郭强.AIDS合并带状疱疹近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3):-,.
2.杜健群,卢斯汉,郭庆.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35(3):-.
3.BerkowitzEM,MoyleG,StellbrinkHJ,etal.SafetyandimmunogenicityofanadjuvantedherpeszostersubunitcandidatevaccineinHIV-infectedadults:aphase1/2a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study[J].JInfectDis,,(8):-.
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版).
5.Ljubojevi?Had?avdi?S,Kova?evi?M,SkerlevM,etal.GenitalHerpesZosterasPossibleIndicatorofHIVInfection[J].ActaDermatovenerolCroat,,26(4):-.
6.梁俊琴,邹晓辉,伊力努尔,等.合并HIV感染的带状疱疹临床特点探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