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科门诊疱疹性咽峡炎小病人又多了起来。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很相似,目前这两种病仍处在高发期,一不留神,小朋友就可能会出现发热、咽痛及口腔和手足部的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是一对“孪生”“姐妹
据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儿一科江咏梅主任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引起粘膜和皮肤的溃疡和疱疹,大多数症状轻微,自然病程一般为7-10天可自愈。部分重症可引起心肌损害和神经病变,危及生命。两者主要通过胃肠道、呼吸道、接触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都起小水泡,区别究竟在哪儿?
01.均有传染性,但是级别不同医院儿童感染科黄建亭主任表示,这两种病都有传染性,但是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管理,传染性较强,危害重。如果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在请假不上学时一定要告诉老师孩子患了手足口病,然后遵照医嘱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等症状消失后两周再去学校或托幼机构。
而疱疹性咽峡炎未列入传染病中。管理级别较低。
02.流行症状相似,但是有侧重黄建亭主任表示,这两种疾病传染源均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成人一般以隐性感染为主,因此除儿童外,家长也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将疾病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消化道及亲密接触(亲吻、拥抱、公用物品等)传播。主要流行于4月——9月,以5月—7月为高峰期,多发于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
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播。以夏秋季(六一前后)为高发期。易感者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多见于1-10岁。
03.发病症状不同,但是有交叉手足口病:
黄建亭主任表示,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是2——10天。前驱可出现上呼吸道感人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常常表现为孩子手、足以及肘部、膝盖、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的皮疹,在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会在1——2周内自愈。但有极少数的,特别是EV71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膜炎,脊髓炎,再严重的话则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心肌炎等。
此外,大年龄的孩子的皮疹有的伴有瘙痒或奇痒。临床上有部分孩子在恢复后2周到1个月左右,会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指趾甲脱甲等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会自行恢复,所以家长不用太担心。出现脱甲时,需要等待期自行脱落退掉、不要撕裂指甲。
疱疹性咽峡炎:
黄建亭主任表示,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是3——10天。这个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及咽痛,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有时孩子会说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在咽峡部位出现疱疹。病情一般比手足口病轻。1—2周就可以自愈。
黄建亭主任提醒,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一个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在儿科,手足口病宝宝在手、足等部位还没有出疹时,往往容易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因此,当宝宝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时,家长一定要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观察手、足、臀部、肛门周围有无出疹,以防发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该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对象为大于等于六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五岁以上不推荐接种,免疫程序为两剂次,间隔一个月。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初期首选雾化治疗
医院儿科主任边逊介绍说,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病因治疗内容中明确指出,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