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常见急性疱疹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为特征,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清除体内以及传感到神经末梢的病毒。然而约有30%的患者在急性期治愈后可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为临床特征,属中医学“蛇丹痛”范畴,其导致患者情绪焦虑、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仍然是治疗难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和顽固难以治愈,病程可达数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但疗效并不十分确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针刺对应阶段华佗夹脊穴将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结合,针对神经节予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病变特点
半侧皮损:沿着身体一侧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成簇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
半侧舌苔:患者舌苔可见一侧无苔或少苔。
半身出汗:常见一侧无汗且多为病侧。
半日疼痛:跳痛、刺痛、灼痛,昼轻夜重。
诊断争议
临床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有较多议,主要有4种。
①从带状疱疹出现开始持续存在超过一定时间段(1个月、3个月或6个月)的疼痛。
②疱疹愈合后受累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性疼痛达3个月以上。
③疼痛在急性期出现,持续1年以上者。
④急性带状疱疹治愈后的疼痛,持续时间1~6个月。
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机体感受风寒湿之邪,毒邪瘀滞经络,血液运行不畅,蕴于皮肤所致,虽经治疗,仍有残毒滞留经络而阻碍气机运行,致气滞血瘀,该病最终形成气滞血瘀,瘀阻脉络,不通则痛之症。再者,患者多自身免疫力低下,脏腑功能失调,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形成“不荣则痛”。
西医认识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造成外周感觉传入纤维(包括伤害性感受器)活性增高,异位冲动,中枢敏化和脊髓神经元自发性痫样放电有关。而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损伤后,交感神经系统与传入神经元形成异常偶联,交感系统的活动可进一步引发致敏伤害感受器的活动,增强痛觉和痛觉超敏。
预后
若水疱晶莹透亮,发疹期较短,速出速退,预后较好。
若水疱浑浊不清,萎软皮厚,发疹期较长,缓出缓退,预后较差,易并发后遗神经痛。
针刺对应阶段夹脊穴
取病变皮损处阿是穴及患侧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1节段)。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40mm毫针进行针刺,在阿是穴皮损局部沿皮下围刺,夹脊穴采用常规针刺,得气后夹脊穴接低频脉冲电疗仪,采用直流电,取疏密波,频率为2/Hz,电流为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选穴依据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可调节督脉、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神经解剖也已证实夹脊穴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分布,其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针刺疱疹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之夹脊穴,可刺激以上结构及其周围组织,可能一方面使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阻滞,同时针刺还能提高机体痛阈,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另一方面,刺激夹脊穴引起的针感传导反应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
作者:秦鹏
责任编辑:白玮婧
(图片摘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