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5-7月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幼儿园和家长都进入了全民皆兵的状态。病毒来势汹汹,但是要预防疾病,首先要了解疾病。
记得开始听说有手足口病大概是八、九年前,那时这种新病毒让家长人心惶惶,特别各地的新闻报道又有幼儿因为手足口病不治新闻,更给手足口病增添了洪水猛兽的印象。手足口病本身不可怕,只是因为它可致命的并发症,才让人谈“手足病”色变。隔了没几年,又出来了一个据说是”手足口”亲戚的“疱疹性咽峡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恐慌。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
共同点
1.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由于是病毒感染,所以抗生素是无效的。
2.都具有传染性。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播速度迅速。
3.都会起疱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1.手足口感染不一定会发烧,但是疱疹性咽峡炎都会发高热;
2.起疱疹的部位不一样,手足口疱疹在口腔、手心,脚心、屁股都会有;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在咽喉出现;
3.手足口有并发症,严重的会引起脑炎、心肌炎等,会危及生命;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症状要轻,很少会出现严重病例。
预防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除了要注意不与病原体接触、注意卫生、清淡饮食外,还可以喝这个汤饮来预防。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看来,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所以要预防此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幼儿园做法
对于手足口病这种疾病,还是需要做好及时有效的预防工作的,好的预防是可以避免自己的孩子患上这种疾病的,尤其是对于幼儿园中的孩子,一定要做好预防,下面主要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智野家如何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呢?
1.活动室每天全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每天早上,用滴露消毒液对蒙氏用具、蒙氏厨、桌椅、窗台、门把手、水龙头等幼儿能触及的地方消毒。
3.活动室每天幼儿离园后或户外活动等时间关好门窗,用紫外线灯消毒,玩具、床铺等物品应放在紫外线灯光下。每周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在传染病高发期加大次数(每周3-4次)。
4.监督每个小宝宝搞好个人卫生。老师们会监督每个小宝宝饭前便后去洗手,提醒家长及时换洗床单被褥。
5.保证宝宝的饮食安全。幼儿园的每一餐都要保证干净卫生,把好食物这道关,不要让宝宝接触到不干净或者是被污染的食品。6.每天早上对刚来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检查,看看他们的手上嘴巴里有没有长类似米粒的疱疹,再摸摸小脑袋有没有发热(也可以用电子温度计),跟家长聊一聊孩子在家里有没有什么反常状况。7.幼儿园公共区的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还有门把手、餐桌边缘等这些宝宝经常会接触的地方加大消毒力度。8.一旦老师发现了疑似病例,要立即将该宝宝隔离,并迅速与家长联系,医院,以免发生爆发性的感染,以免波及其他健康的小朋友
玩具清洗消毒
日晒消毒
毛巾蒸车消毒
毛巾日晒消毒
分类整理
三豆饮汤
三豆饮是由常用三种食材组方,简单实效,对于夏秋季节小儿易出现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等症有很好的预防及能缓解部分患儿出现的轻微症状,针对一些症状较明显的患儿不能仅靠这个三豆饮来调治,需要对症治疗。
材料:黄豆一把、绿豆一小把、黑豆一小把.3岁以下的宝贝用量减半。
熬制方法:三种豆子入锅,加水,小火慢熬两个小时;水多放,取浓汁备用。
饮用方法:当汤汁频服,不要吃豆子、豆水不要过夜。
调理功效:调脾胃,疏肝胆,清热解毒,利水祛湿。
适用范围:舌质红,发烧,皮肤红痒、痘疹、手足口、口腔溃烂及脱皮、湿疹.....尤其是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幼儿急疹等。
温馨提示:舌苔厚滑、大便溏稀、腹胀腹痛者不宜服用
清平幼儿园欢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