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后天气逐渐炎热,儿科门急诊又开始人头攒动,其中很多学龄前的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出现高热、咽喉疼痛的症状,被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
那么,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疾病?它由什么引起?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海口市儿科副主任医师王丹虹为你解答!
1
疱疹性咽峡炎最初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但是直到年才被确定病因为病毒感染。
有二十余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与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同一大类,因此传染性也比较强。这类肠道病毒经口摄入感染小朋友,然后从患儿的胃肠道或上呼吸道排出,也就是通过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疱疹性咽峡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多在幼儿园、学校、医院病区、社区、甚至家庭内传播。
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特别是那些年龄不到5-7岁的儿童,但是也有报道较大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散发病例或流行。
所以如果宝宝得了疱疹性咽峡炎,那么家庭中的其它成员,包括成人、老人或宝宝的哥哥姐姐,都得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被感染的机率。
2
疱疹性咽峡炎常发生于夏季和早秋,平均潜伏期为3-5日。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甚至体温超过40摄氏度,小部分宝宝发热可能会伴有抽搐。
检查会发现腭舌弓、软腭、扁桃体和悬雍垂出现充血和丘疱疹。
丘疹在24小时内生成囊泡,多数直径为1-2mm,周围有红斑状晕环,约24小时后,水疱破裂,留下直径为3-4mm、浅表的黄色/浅灰色溃疡,伴明显红斑的边缘。
患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小朋友刚开始会表现为突起高热,约1~2天发热缓解,退热的时候可能进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发热缓解后咽峡部的疱疹变成了溃疡,因此小朋友会出现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小宝宝由于不能言语表达,会表现出厌食、口水增多、呕吐和容易生气、烦躁的状态。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也会自诉不适、头痛、咽喉痛、吞咽困难和腹痛等。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是良性病变,持续时间短暂,可完全康复。发热消退时间平均为2日(范围为2-4日),咽部的疱疹及溃疡可在5-6日(范围为3-10日)内消退。
3
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典型而且并发症少见,一般不需要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测。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关系亲密,都是肠道病毒类引起。但手足口病初期也会表现为口腔或咽喉痛或者拒食,但多常为低热,口腔病损(可能单独发生)常常发生在舌和颊黏膜,且合并斑疹性、斑丘疹性或水疱性的皮疹,通常累及双手、双足、臀部(特别是在婴儿及年幼儿童中)及四肢。
另外,某些疾病也存在口腔内黏膜的类似皮损,例如阿弗他溃疡、原发性单纯疱疹性口龈炎(见于单纯疱疹病毒I型初次感染),因此宝宝出现发热及口腔皮损时最好让专业的儿科医生帮助鉴别及诊断。
对于导致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没有特定的抗病毒治疗可用。因此治疗措施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鼓励孩子多饮水等,当宝宝口腔开始出现溃疡而疼痛难忍时分次饮用凉开水是缓解疼痛的好方法。同时注意监测孩子的发热时长、精神状态、尿量等。
不建议自行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治疗。部分孩子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例如某些孩子因为口腔疼痛无法进食或饮水可能出现脱水等状况,以及极少部分考虑可能合并了并发症的孩子。
温馨提示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应对该类病毒,而且病毒有很多种,小朋友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感染。
因此对于预防疱疹性咽峡炎,不管是孩子或者成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特别是手卫生。与口腔分泌物或排泄物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需要清洁和消毒,可能传播病毒的污染物也应该清洁和消毒。
感染后肠道病毒可持续数周从粪便中排出,因此给宝宝更换尿布时也要严格遵守手卫生。
只有在平日护理宝宝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幼儿园的小宝宝们科学的洗手方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均衡营养提高宝贝们的身体素质,才是预防生病的最佳手段。
往期回顾
热文丨有这5种特质的孩子,长大后运气会越来越好,别不当回事!
热文丨一胎和二胎的区别:一个看书养,一个当猪养!哈哈哈哈哈……神准了!
热文丨16个励志成语背后的小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讲给孩子听!
◎来源:医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