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秋季
是孩子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
今年的发病高峰期又到了
很多宝妈“心慌慌”
朋友圈甚至流行一种说法
“和孩子亲吻会导致疱疹性咽峡炎”
是真的吗?
辟谣!疱疹性咽峡炎不是主要通过亲吻传染!
主要传播途径:粪——口
儿科医生表示,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吻一般不会传染该病,因为家长很少得这种病,并不像传闻中说的那么让人恐慌。
主要传播途径以“粪——口”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途径(飞沫、咳嗽、打喷嚏),还可因为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此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通过“口——口”传播的比例很少,不过在亲吻孩子时,仍需注意:
①不要随便让别人亲吻孩子,毕竟难以了解对方健康状况;
②不要嘴对嘴,也尽量不要咀嚼食物后给孩子喂食;
③不要亲小宝宝的手,小宝宝喜欢吸吮手,增加病毒感染机会;
④浓妆艳抹不要亲吻宝宝,化妆品中含有铅、汞等化学物质,通过亲吻进入宝宝体内容易引起慢性铅中毒等病症;
⑤当大人有感冒、皮肤病、口腔疾病、肠胃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眼结膜炎、流行性肝炎或者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时,不要亲吻宝宝。因为这些疾病传染性极强,宝宝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它的发病过程:
1.潜伏期2-7天,孩子没有任何症状。
2.前驱期1-2天,突然高热,达38℃-40℃,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是孩子最为痛苦,因为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不是感冒!不是手足口病!
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手足口病必须是嘴里、手上和脚上都起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里起疱疹。
和感冒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和一般感冒感觉很像,宝妈要特别注意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哦。
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最后形成溃疡。患此病的小宝宝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口腔。
蓝色区域在患疱疹性咽峡炎时会出现黏膜疹
如何治疗和护理?
若孩子频繁的高烧、进食少、小便减少、烦躁、抽搐等等说明容易出现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并发症很少。但单纯的高热也可以引起抽搐),医院输液。
提示: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效,所以不要用抗生素!
1、降温处理
退热处理是为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度或者39度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2、食物清淡易消化
宝宝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2岁以下宝宝以牛奶为准,注意牛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冰,防止刺激宝宝口腔!2岁以上的宝宝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
3、餐后温水漱口
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如果宝宝还没有学会漱口,可改为让宝宝直接喝下温开水。
4、涂抹鱼肝油
在溃疡处涂抹鱼肝油,有助于缓解疼痛。
5.多消毒
患儿接触过的玩具、餐具和衣物等生活用品应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煮沸、热水浸泡30分钟以上、消毒液擦洗等。
6.注意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有很强的感染性,至少2周内宝宝要居家隔离,避免外出,痊愈后才能让宝宝外出玩耍或返回幼儿园。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做好预防最关键!
1.给宝宝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公共场合尽量少去。
2.尽可能帮助宝宝多运动,保持充足休息,增强自身抵抗力才是预防关键。低月龄宝宝主要通过摄取食物营养提高免疫力,除了母乳以外,蓝河绵羊奶天然含有三大保护因子:MFG乳凝集素提高宝宝抗炎和抗病毒能力;EGF上皮细胞生长因子,有助提升上呼吸道免疫系统和身体免疫力;MFGM有助宝宝神经和免疫系统发育,让宝宝体格棒棒少生病。
最后,希望在这个夏秋高发季,
宝宝们都远离疱疹性咽峡炎!
更多关于宝宝喂养/护理建议或疑问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非常乐意和大家探讨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