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季节,细菌、病毒也蠢蠢欲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正进入肆虐期。这两种病情蔓延速度很快,因此也成为家长最担忧的疾病之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科萨奇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EV71)。
而引起重症的患儿,目前病毒检测主要是EV71。不过不要误会,EV71虽然可以导致重症手足口,但也只是一小部分病例,大部分EV71感染仍然是属于小怪兽级别的!
手足口病是一种专门“欺负”儿童的传染病。其发病人群多是学龄前儿童,同一儿童可能因为感染不同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手足口病发病最低峰在每年的1月和2月。2月以后,发病数就开始快速增加,到每年的5月和6月达到最高峰。
孩子得了手足口会有什么表现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体、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具体特征有:病变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疹子不像蚊虫药、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像);疹子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四不特征)。患儿可由于口腔疱疹破浓时导致咀嚼疼痛,从而拒食、流涎。
手足口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1、粪-口途径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一项,是人-人传播的代表途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勤洗手”被如此重视,确保手的卫生,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传染。
2、通过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所以,打喷嚏、亲吻时也要小心。
3、通过手足口病皮疹里的水疱液进行传播。
医院让医生帮你排除严重病例,特别是在手足口病爆发、有重症手足口病报道的日子里,或者有相关接触史的儿童,都医院做检查,谨慎为上。
若患上手足口病后不要对幼儿园隐瞒病情,便于幼儿园采取消毒措施。患儿发病期间及症状消失后1周内不要上幼儿园,以避免感染其他儿童。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其中一些病毒与引起手足口的病毒一致,但不完全一样。5岁以下的儿童是易感人群,好发于夏秋季。和手足口病一样,夏季时大型肆虐,让家长惴惴不安。
疱疹性咽峡炎的宝宝,口腔的咽部和软腭处会出现疹子,此外还会出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不幸中招怎么办?
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需要对症处理:
情况较轻者,只要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卫生即可;
注意卧床休息或睡眠,这对提高患儿免疫力、恢复体力非常重要;
如果有高热或严重不适,可口服退热药;
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引起的,一般7-10天可以自愈。它没有抗病毒药物可用,主要是以家庭护理为主,因为有比较强的传染性,一旦确诊,就不应该再去幼儿园了,避免传染别的儿童。
但是,如果出现高烧持续不退,无精打采,只想睡觉,烦躁,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头痛、频繁呕吐,且小便量明显少于平时,这就可能出现了并发症,家长应该尽快送医。
虽然大部分患儿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但是由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爆发疫情,所以预防工作一点也不能忽视。
勤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一定要告诉孩子,在把手洗干净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
注意隔离
不要和疑似的病人亲密接触。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再上幼儿园。
远离人群密集区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及时就医
如果有手足和口腔部位的出疹现象,医院检查,一旦被确诊,要居家隔离治疗。如果患儿出现了高烧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医院求助,因为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