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春季传染病的预防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尤其是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会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技能培训。
春季常见传染病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应该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2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麻疹一般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前驱期:出疹前3天左右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病人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主要特点是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是一个感冒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6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1.强化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制度,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学校内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同时,掌握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近发热门诊/医院、所在社区等疫情防控人员及其联系方式,加强沟通,联防联控。
2.加强对全校师生、家长的知识技能培训。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