槑包子说|我写的每个字都有保质期
这是第篇文章
__________
?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文/槑包子
图/杂七杂八
以为聊过带状疱疹,搜了下发文记录,并没有,可能是意念吧。
年底回顾一下今年解锁的疾病,欢迎老铁们来交(吐)流(槽)。
01
带状疱疹,一种病毒感染疾病,民间称「缠腰蛇」「腰缠火丹」,下面是关于带状疱疹的一些情况: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导致,听名字应该能推测出,引起水痘的也是这位老兄。得过水痘,体内就会潜伏该病毒;
带状疱疹常见于腰部,但可能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大腿、手臂、腹部、脸上等;
带状疱疹传染性很小,不能直接传播,但易感人群若接触尚未完全结痂的水疱,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感染;
每个人都可能得带状疱疹,和免疫力有很大关系。易感人群:中老年人、女性,或一些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免疫力低下者;
带状疱疹可能复发。一个明显特点是,疼,神经疼,有时会让人以为是阑尾炎、心肝脾肺肾都有问题。具体表现为刺痛、钻痛、酸痛、抽痛——
-这辈子最痛的经历,生孩子都没它疼。
-痛到怀疑人生站不起来,不敢走路,只能躺着。
-仿佛它活在身上所有角落,连呼吸也痛...
「和生孩子一样」,对此我没啥话语权。但那星期确实疼到睡不着,加上害怕弄破小水泡,不敢乱动。
除此之外,如果错过早期用药时机,或自身免疫力比较差、心理紧张,可能在皮疹消失后,出现运动神经损害、肢体无力、膀胱功能障碍等情况。
最让人头疼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样多见于中老年人,疼痛时长从几个月到终生不等。
据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华预防医学会统计,带状疱疹每年影响近万中国成年人;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万。
带状疱疹有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生活的毒打,虽迟但到(X)。
我自己是四月,失业期,从烟台玩完回来,感觉腰后侧很痒,发现有一片红疙瘩。当时以为在那边被蚂蚁咬的==
也在脑中设想了各种可能性,就像白天看的《鸽子》主人公一样,联想出很多有的没的。
在网上搜类似症状,发现答案有湿疹、虫咬皮炎、过敏性皮炎、带状疱疹,还有...艾滋病。
医院确诊了。
大概近一星期才去,算很晚了,最佳用药时间是24到48小时内,接受抗病毒治疗效果最好,超过7天以后就emmm...和感冒一样,带状疱疹是自限性疾病,不用药症状也会消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痊愈,用药是减轻痛苦。
但对免疫力比较低的中老年人来说,尽早治疗很重要。
许多病都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矛盾在,人怎么能够快速觉察到不适,做出可能的判断呢?很多病在初期没什么表现。
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或许医院,虽然这可能会带来「过度治疗」的担忧及问题。
日常感慨,人类在疾病面前还是太无力了,医学发展也磕磕绊绊。
02
国内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挺尴尬的,比如常用的伐昔洛韦,国外与国内推荐用量相差五倍。包括一些退烧药也是。
年第三期《中国处方药》刊发《大剂量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文。研究表明大剂量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可加快皮疹消退,迅速缓解急性期疼痛,并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此外,高、低剂量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大剂量的伐昔洛韦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今年7月,南方周末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错误治疗及背后的原因。
90年代,很多研究人员没搞清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的区别,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后来,药厂没能紧跟临床进展,更新治疗理念;药监部门没做到督促药厂主动淘汰过时的剂型和规格,开发符合临床需求的规格剂型;医生怕医疗纠纷,被视为「庸医」:很多患者对高剂量用药有经济压力,以及副作用;体制内权责不明确,有审查顾虑。
所以哪怕早就意识到低剂量用药的不合理,各方面压力还是让大部分医生倾向于「将错就错」,低剂量治疗。也有医生联合呼吁、发论文,反响不大。
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当最有能力推动问题解决的主体,倾向于选择沉默,代价是,很多国人额外承受了更多痛苦。现在有带状疱疹疫苗,考虑到性价比及社会经济学,目前只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开放。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说明书
「年轻人」呢,就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心情稳定,提高免疫力——不要因为做不到更焦虑。
------------------
医院,除了意识不到,也因为病耻感,对就医的恐惧,包括考虑实际成本。这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网上搜症状,以及相信一些所谓的专家,相对来说确实成本比较低。当然代价emmm...一些公司也逃脱了责任。另外还有对常识掌握的匮乏,常识教育不足,加上很多医学知识无法扩散,虽然现在有不少比较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伴随互联网的覆盖,医院也在进行线上线下的联合传播及就诊。但这是让医疗资源更高效,还是增加了一些群体的就医难度,总体上我也没有答案,可能都有。
每天都有好多问题。
//点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