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
进入秋冬季,气温变化比较大,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此,秋冬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亲爱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秋冬季疾病预防,大家准备好了吗?
那么,在换季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呢?不妨先看看换季期间,孩子最容易“中招”哪些“换季病?
一、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病程为1周左右,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预防措施:1、孩子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2、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3、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孩子,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也可波及软腭、扁桃体和咽部以及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预防措施:
1、预防手足口病十五字口诀:勤洗手、喝开水、晒衣被、常通风、吃熟食。
2、减少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时间。身处游乐园、室外广场、公共交通这种公共场所,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很容易被传染肠道病毒。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高发期。孩子身体抵抗力低下,是流感病毒重点侵袭对象。因此,家长更应该加强对流感的预防。
预防措施:1、流感疫苗接种,让孩子接受小儿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2、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要根据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4、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四、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即可发生呕吐,大便次数增多、量多,黄色或淡黄色,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病程约3-8天,好发于秋、冬两季,做好预防极为重要!
预防措施:1、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尽量不吃路边摊,生食瓜果时要清洗彻底。2、为孩子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护理孩子的人更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性表现,中医名称为“痄腮”,“民间取之谐音”还称为“炸腮”。
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体温达38~40C,1~3天肿胀达到高峰,4~5天后逐渐消退,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成人症状比儿童重。潜伏期14-28天日,患者在腮腺炎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比起治疗预防更重要
“换季就生病”,像个打不破的魔咒一样,一到换季时节就出来骚扰孩子,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概率呢?家长们不妨从诱发疾病的源头上着手,从预防工作开始做起!
1、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孩子蹦蹦跳跳到处跑、趴在地上玩玩具、从外面回家不洗手等行为都会沾染一大堆细菌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洗,很容易就进入体内导致生病。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勤洗手,从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仅有益于孩子健康,而且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保证充足的睡眠
常言道“春困秋乏”,秋天是比较容易让人感到疲乏的季节,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在家里,应延续学校的作息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中午可以进行适当的午睡来缓解困乏,晚上可提早一点让孩子进入梦乡。
4、进行适当的运动
想要少生病,从根本上还需要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非常重要。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可以在黄昏的时候带他去散步、慢跑等。我们小中班的孩子可以拍皮球,大班孩子跳绳,都是很好的运动锻炼方式哦!
各位家长们,目前是各类传染病多发季节,为了您孩子的健康,请不要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开窗通风、多喝水,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并与老师及时联系哦。希望大家做好预防工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