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夏秋季节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这时气温高、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呼吸道而引发疾病。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4-6天后自愈。
由于其发病症状和手足口病相似,又有“隐形手足口病”之称,两者易混淆。
两者最大的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手足不出现皮疹。而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嗓子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并伴有发烧。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痛、不痒、不结痂。
另一区别是,疱疹性咽峡炎虽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即不会出现重症。而手足口病的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虽然同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发病和传播途径都相似,但手足口病有典型的散发在手掌、足底和肛周的粟粒样斑丘疹。
一般护理: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症护理:针对发热的护理:使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注意补水。
针对口腔的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针对口腔内水疱破溃后的小溃疡,可适当使用保护创面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多吃菜,不吃冰糕、不喝饮料,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食物选择流质性食物,如稀饭、米汤、面条等。
疾病可防可控并不可怕,家长们不要过度担心,做好预防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疾病预防措施有:
1、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2、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3、家长回到家里首先更衣洗手,避免将病菌带给孩子。4、多休息、多喝水、勤洗澡、勤换衣、勤通风。咽峡炎护理:当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时,应让其多饮水有利于降温。吃有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稀饭、面条等。饮食应少量多次,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不能吃过热的食物,可给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