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D病例疱疹样皮炎的罕见大疱性变型

近日Bangert博士等人在BrJDermatol发表Letter,报告了1例发生于白人小孩的少见大疱性疾病,特征表现为疱疹样皮炎样颗粒状-线性IgA沉积。

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herpetiformis,DH)是一种明显瘙痒、对称分布的丘疱疹性皮肤病,主要累及四肢伸侧。DH是唯一在真皮乳头层有IgA颗粒状沉积的皮肤病,这可通过皮损周围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观察。

目前已知有三种模式:(i)真皮乳头层显著的IgA颗粒状沉积;(ii)沿基底膜的IgA颗粒状-线性沉积;(ⅲ)沿基底膜的纤维性线性IgA条纹,在少数日本患者中有此描述。

DH被认为是麸质敏感性肠病(glutensensitiveenteropathy,GSE)的皮肤表现,且一些学者认为是由表皮转谷氨酰胺酶(epidermaltransglutaminase,eTG或TG3)的IgA自身抗体所致。

麸质敏感性肠病相关性抗原,即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issuetransglutaminase,tTG或TG2),与eTG有相当的同源性。由tTG至eTG的表位扩展可解释DH的发生发展。对于DH/GSE患者,1年以内的无麸质饮食可使疾病停止。尽管如此,仍有报告争论IgA在一般抗体及DH中抗eTG抗体的致病作用。

病例介绍

患儿为6岁白人女孩,因双小腿多发瘙痒性大疱3月就诊。初诊考虑脓疱病,治疗无效,随后数月水疱缓慢进展为大疱,甚至出现深在、疼痛性溃疡(图1a)。入院时皮损已扩展至患儿手臂及腿部,无黏膜受累。

图1.(a)历经数月,患儿手臂、腿及臀部出现大疱性-溃疡性皮损;(b)予氨苯砜治疗后疾病停止进展,且皮损开始愈合,首诊的1年后未见疾病活动,溃疡愈合遗留瘢痕

皮损周围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见真皮表皮交界处有颗粒状-线性IgA沉积(图2a)。组织病例示真皮上层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初发的表皮下水疱形成。猴食管及人盐裂皮肤抗IgG、IgA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阴性。IV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染色证明IgA沉积于基底膜的真皮侧,表现不符合线状IgA皮病。

图2.(a)患儿皮损周围皮肤的冰冻切片,抗IgA染色示连续的颗粒状IgA沿表皮真皮交界处沉积(异硫氰酸荧光素,绿色)(左上);抗IgA(异硫氰酸荧光素,绿色)和抗eTG抗体(四甲基罗丹明异硫氰酸酯,红色)双染色未见IgA沉积与eTG共区域表达;(b)典型DH和GSE的对照患者见IgA沉积与eTG共区域表达(原始放大倍)

为明确排除线状IgA皮病、获得性IgA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大疱性红斑狼疮,遂分别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LAD-1、胶原蛋白VII(kDa)和胶原蛋白VII型的NC1域等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此外,未检测到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针对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体,此患儿不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GSE通常与DH相关,但通过此患者小肠组织切片已被排除。此外,酶联免疫吸附法反复测定抗tTG抗体(IgA和IgG)、抗肌内膜抗体(IgA)和抗麦醇溶蛋白(IgA和IgG)均为阴性。

有趣的是,在此病例中未见eTG(推测为DH的抗原),因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未见IgA沉积与eTG共区域表达(图2a)。相反,临床典型的DH和GSE对照患者中,则表现出抗eTG的IgA抗体(图2b)。患儿血清的免疫印迹分析未见抗eTG的IgA。

治疗:予氨苯砜1mg/kg/d治疗及正常饮食后,疾病活动及时被控制(图1b)。1年后氨苯砜减量至停药,所有皮损愈合,部分遗留肥厚性瘢痕(图1b)。

讨论

DH是唯一与IgA颗粒状沉积相关的水疱性皮肤病,这导致诊断DH的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在此,作者描述了1例严重的儿童大疱性疾病,其IgA沿着基底膜在真皮层颗粒状沉积。

同时,此病例也提出以下的诊断挑战:(i)临床表现为大疱性-溃疡性皮损,与典型DH的丘疱疹有明显区别;(ii)通过小肠活检排除了GSE的诊断;(iii)eTG及tTG未在靶抗原之列。

反复的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阴性,强烈提示本病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类似于DH。尽管如此,靶抗原仍未被成功鉴定。作者认为此病可能为DH未知抗原所致的罕见临床亚型,或为尚未定义的对氨苯砜反应的嗜中性大疱性自身免疫病。

本文来自丁香园。

编辑:费肥肥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shionjewelry-china.com/pzyx/3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