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打开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医院告知”,医院的医护人员。
有的还配下图,看起来还蛮震撼的:
作为一个儿科医生,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告知”分享点个人看法:
很多家长看到“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以为又冒出个啥新病毒,纷纷“来电来函”咨询,其实在20+++年前,小医念的儿科学教科书上,“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病就放在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章节里,病还是那个病,只是感染的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
对于“这次病毒是大人通过唾液、和唾液飞沫传播的。”这条也弄的许多家长忧心忡忡:难道我还得带个口罩才能照料小孩?其实啊,成年人很少患此病,亲吻直接传播的概率很低。本病是小孩之间互相传染。所以,健康的成人其实也没必要对亲孩子这个举动过于紧张。只要做好预防,大人小孩儿都勤洗手,保证室内通风,不必要过度纠结恐慌。
当然,由于婴幼儿抵抗力弱,经口接触容易感染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所以家长们也最好不要轻易亲吻小孩!
许多人看到“疱疹性咽峡炎”,就以为是“疱疹病毒”惹的祸,来就诊的孩子有好多在外就吃着阿昔洛韦,其实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表示很躺枪!就像并不是所有叫“特朗普”的都是“特没普”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病:
进入夏季,很多小朋友都会中招一种叫疱疹性咽峡炎的疾病,看着宝宝因咽部疱疹及溃疡疼痛而哭闹不安,吃不下东西,甚至连喝水也痛得难受,家长们虽然看着心疼,但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不知道该如何帮宝宝减轻这种痛苦。那么,在疱疹性咽峡炎高发的夏季,爸爸妈妈该如何为宝宝做好防护呢?
疱疹性咽峡炎是啥?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
这种疾病来势汹汹,发病后,宝宝的早期表现是发烧,表现为体温迅速升高,一般发烧期可持续4-6天,长的也可以达一周,除了骤起高热外,还伴有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约2-4mm大小的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两天后,疱疹可破溃形成小溃疡,到那时,宝宝会痛得更加厉害。由于口腔疱疹及咽痛非常明显,宝宝常因疼痛而变得不太敢吞咽,于是便出现拒食和流口水,甚至连水也不愿意喝,成天哭闹不止,异常烦躁。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特效治疗,主要还是对症治疗为主,但又由于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经过对症处理后,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了,只有极少数的患儿可能会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甚至威胁生命。所以对待疱疹性咽峡炎,家长既无需过于担忧,也不要过分轻视它。
注意手的卫生很重要
一个小朋友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后,他的粪便、唾液、疱疹液、鼻涕等都会含有病毒,另一个小朋友在和他一起玩耍时就可通过接触而把病毒传递过去。所以,要注意避免让宝宝与其他患病宝宝接触,同时要注意手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另外,父母从外面回来后,也要注意先洗干净双手后再与宝宝接触。
小儿夏季高热要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早期的表现是发烧,只有等到咽部起了疱疹才能确诊,由于初期症状与感冒极其相似,因此常被误以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将疱疹性咽峡炎从普通感冒发烧中识别出来呢?
一般来说,在夏季,如果宝宝持续高烧,就要提高警惕是否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了,如果又发现宝宝发烧后开始变得不太愿意吃东西,老是哭闹不止,而且口水也总是流下来,就要留意观察宝宝的口腔咽部变化,看看是否有疱疹,一旦疑是疱疹性咽峡炎时,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切不可当成普通感冒发烧而继续自行用药。
口腔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由于咽部长出疱疹难受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拒食、流口水,特别是疱疹破溃后,这种情况会加重。因此,对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宝宝,做好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较大的患儿可让其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较小的患儿还不会自己漱口,就可以用生理盐水给他们擦拭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其次是要鼓励宝宝多喝水,在饮食上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是口腔咽部疼痛厉害的,可给予温热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避免进食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
再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喷一些药,以减轻局部疼痛感,促进疱疹溃疡面的愈合。
最后,家长要注意随时观察宝宝口腔黏膜的情况,以便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如何更早识别重症?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大部分都可治愈,但也有极少数的病例有可能会发展为危重病例而对宝宝造成生命威胁,所以家长也需要尽早识别一些重症病例。
如果宝宝具有以下特征,尤其是三岁以下的患儿,家长就需格外注意了:宝宝持续高烧不退,宝宝出现精神状态差(如:嗜睡)、末梢循环差、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象异常等情况。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请尽早就医!
(作者简介:黄晓东,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
黄晓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