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渐转凉,气候的变化会让不少小朋友不适应,这个时节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因此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我们要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阻断校园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如何预防宝宝生病
①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的水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病从口入。
②给宝宝吃牛奶、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饮食。多补充玉米、全麦面食、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菠菜、胡萝卜、芹菜、花菜等,也应增加。不吃“三无”食品,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做到平衡饮食,才能减少秋季发病。
③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游玩,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勤通风,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④让儿童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幼儿的自身抵抗力。
⑤自查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情况,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及时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⑥常见的传染病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观察期和隔离期病名
临床表现
观察期*
隔离期
流感
发热(≥38℃)、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乏力
48小时
症状消失后2天
麻疹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氏斑)、皮肤斑丘疹
72小时
由出疹次日起计4天
水痘
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乏力
48小时
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一般10天以上
流行性腮腺炎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72小时
发病后9天
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
48小时
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7天
风疹
低热、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48小时
出疹次日起计7天
结核病
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倦、消瘦、盗汗
至确诊
遵医嘱
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48小时
自治疗之日起计不少于7天
手足口病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
72小时
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般需要2周
疱疹性咽峡炎
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手足部位无出疹
72小时
直至所有疱疹变干,一般需要2周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腹泻(次数≥3次/天),伴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48小时
症状消失后3天
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
发热、呕吐、腹痛、无血色水样腹泻,有恶臭,不含血或黏液
48小时
发病后7天
痢疾
(细菌性)
起病急,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
48小时
至症状消失,至少粪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
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
48小时
隔离至体温正常
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
眼红、泪水增多、不正常分泌,伴眼睛痕痒
72小时
至眼睛无异常分泌物,至少7-10天
*注:设立观察期是因为每种传染病在其病程发展中都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前驱期(即疾病早期,通常为2-3天),这个时期症状不典型、与很多疾病症状相似,临床医生、疾控医生和校(园)医均很难在前驱期做出准确诊断。经过观察期后,传染病可能表现出典型症状,大大有利于各类医生做出较为准确的临床判断。
如果宝贝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做1.幼儿晨检入园,凡晨检有异样状况或疑似病例者暂缓入园,医院诊断为非传染病并携带病历本给保健医生查验后才可入园。
2.确诊患传染病的幼儿待隔离期过后,家长需携带确诊病历医院服务中心传染科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3.疫情期间恰逢传染病高发期,幼儿如有发热,家长请及时医院就诊,切勿在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家长及时将幼儿的就医情况报告本班老师,以便我们准确掌握全院幼儿的因病缺勤登记及统计,同时根据幼儿病情及时做好班级消毒、隔离及疫情上报等工作。
4.如果幼儿患病在家休养,请勿带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在家安心休养,以便幼儿尽快恢复健康。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