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且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向外界传播。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患者抓破的水疱而感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发生感染。因此在疾病流行期间,很可能发生学校和幼托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得了手足口病后会怎样?
得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发病后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01
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再经口感染。
02
通过咳嗽、喷嚏等感染。
03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感染。
为什么孩子上学后
会“一不小心”
感染上手足口病呢?
那是因为孩子们在学校长时间“亲密”接触
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会进一步上升
02家长该怎么做保持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养成良好习惯。家长要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定期消毒物品。奶瓶、奶嘴、餐具、玩具等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避免接触患儿。不与患病儿童玩耍和密切接触,二胎家庭,如一个孩子发病,要注意及时隔离观察。主动告知隔离。若宝宝确诊为手足口病,且在上幼儿园,要及时告知所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以便及时消毒、处理,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隔离(休学14天)等工作。
医院就诊。若怀疑宝宝患有手足口病,医院就诊。
03接种疫苗,减少重症EV71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的主要病原,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尚缺乏特异治疗药物,因此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但是,该疫苗不能预防其他型病毒如CA16等引起的手足口病。因此,家长不能因为接种过疫苗就高枕无忧,日常预防保健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仍然非常重要。
04万一得手足口怎么办?目前,针对手足口病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家长要做好护理工作:及时退烧,注意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头疼、呕吐等立刻就医。
补充营养,注意饮食01.饮食要少量多餐,清淡营养,以软烂或流食物为主;
02.不宜热饮热食,或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引起儿童厌食;
03.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残留物感染。
伤口护理,注意卫生01.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挠破患处;
02.切勿用针挑破皮疹,引发感染;
03.皮疹破损处及时涂上消炎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04.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被褥,多晒太阳,保持清洁。
手足口病虽然会多次复发,但普遍可自我痊愈,家长也不要太恐慌。
只要严格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勤锻炼,少扎堆聚集,医院接种疫苗等预防工作。
如发现不适,要早确诊,早治疗,早隔离,早和幼儿园请假即可。
让我们一起为宝宝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宝宝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