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到了,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千万要小心!
每年的春末夏初开始,手足口病就进入了高发季。
1
那什么是手足口病?具体表现如何?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多伴有发热。
好发年龄:
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在3岁以内更常见。
手足口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多数为普通型,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轻型的表现为急性发病,在口腔、手足处出现疱疹和斑丘疹,在出疹的同时或者出疹前可能会出现发热,大部分是低热,小于38.3摄氏度。
●口腔疱疹最多见于舌头和颊粘膜,其次为唇齿侧和硬鄂,口周也会出现。开始时为红色斑片,继而发展为周围红晕的水泡,在2-5天左右水泡会破裂,形成浅的灰白-黄色基底,红斑围绕的溃疡,这时孩子会说咽喉疼痛或者拒绝吃东西。
●手足处表现为数个到数十个斑丘疹或疱疹,多表现为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点,在5天左右吸收,7-10天完全消失。
●除了手足口外,臀部也是皮疹的高发区,多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样。
2
手足口是怎么引起的?
怎么传染的?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感染过,最常见的就是导致孩子腹泻。小年龄的宝宝拉几天水状稀便多是肠道病毒引起的。
导致手足口的肠道病毒至少有20多种,在我国,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中肠道病毒71型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的主要病毒。
3
得医院吗?
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医院治疗: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
●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就是肌肉在抽搐);
●心衰前表现: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
重症手足口病先出现发热和神经系统异常,之后再出现心衰前表现。所以,可以简单记忆为:只要孩子38.5℃大于3天,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医院就行了。
为什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呢?
因为如果到了心衰前表现了,不经治疗的话,在几个小时就会出现肺水肿、肺出血、休克,很快死亡,所以,一定要医院治疗。再强调一下:手足口病时,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不能以皮疹定轻重。
有些孩子身上就几个皮疹,但是在2-3天快速死亡;有的孩子身上皮疹又多又典型,可是几天后疹子一退,啥事都没有。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症状哦。
4
手足口病后,怎么饮食和饮水?
饮食清软糯为主:
孩子口腔疱疹在发病2-5天后会破裂形成溃疡,这时孩子会觉得嘴巴疼痛,尤其是吃东西的时候,所以进食就有讲究了。
●建议给宝宝吃偏凉一些的食品,能缓解孩子的疼痛,国外一些医生会让孩子吃些冰淇淋,如果妈妈们不能接受,也最多给孩子吃些温的食品,不能是热的。
●在性状上,要选择软糯的食品,硬的、干的、膨化的的食品就不要给宝宝吃了,否则越吃越疼。
●味道上以不刺激的食品为主,过于酸的、辣的食品不能吃。
●另外,如果孩子确实疼痛的厉害,什么都吃不进去,可以请医生给开些止痛的漱口水,选择喝进去也没啥副作用的类型,在孩子吃饭前10-15分钟使用,能让孩子吃个安稳饭。
及时补水:
孩子生病后,本来就不愿意喝水,再加上嘴巴疼痛,喝水更少。体内缺水后,身体机能会降低,疾病恢复就慢,还可能导致孩子脱水,所以生病后,一定要保证孩子饮水量足够。
5
怎么预防手足口病呢?
该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以上物品,另外,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所以做好以下下措施,能大大降低手足口的发病率,减少宝宝痛苦。
●避免接触病人:
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洗手:
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孩子们喜欢到处乱摸,手上就会有肠道病毒,之后手抓食品时,或者孩子吃手玩时,就会感染生病。
建议在饭前,便后,孩子在外游玩回家后都要洗手,并且要使用七步洗手法好好洗哦。
●注意食品卫生:
被粪便污染的蔬菜、水果、肉类上会含有肠道病毒,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再吃;不要给孩子吃生的蔬菜;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肉食。●不要乱舔东西:
小宝宝都喜欢舔玩具,而留在玩具上病毒可能存活数天,健康宝宝舔到有病毒的玩具时,就非常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了,所以不要让宝宝舔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哦,自己的玩具可以舔。
●生病后要隔离:
不仅要预防孩子感染,当孩子生病时,也不要出去感染别的小朋友,建议把生病的孩子限制在家里面,至少等到身上的疱疹里面的液体都干了(大约1周)才能出门,等孩子完全恢复正常后1周再出门更好(大约2周)。
●大人回家洗脸、洗手后接触孩子:
大人也会感染肠道病毒,多是无症状感染,但是有传染性,病毒在大人呼吸道、手上存留着,所以大人外出回家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后再接触孩子。
WomensDay
图文
九幼保健组
编辑
皮卡皮卡~啾~
审稿
杨小莉、橙妈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