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花开了,草绿了,鸟儿飞来了,蝴蝶飞来了,踏春的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赶来了。
儿童常见春季传染病也趁机来凑热闹了!为了不让它们有机可乘,我们先来认识一它们吧:看看它们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怎样才能科学有效预防?
新冠肺炎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新学期防疫工作仍不可松懈。
预防措施:做好日常防护,保持个人卫生,配合各地防控策略,入境人员在健康随访期不参加聚集活动,尽量避免前往密闭公共场所;冷鲜冷冻产品的购买和烹饪过程注意防护,煮熟后食用更安全。尽量避免非必要出行,如需出行的朋友,请在出行前早计划早准备;出行途中,戴口罩,勤洗手,少接触;抵达目的地后要第一时间向社区、村委报告,尽量减少聚集、少串门。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症状时,要在做好防护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如实报告外出旅居史及人员接触情况,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发病率高。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猩红热
猩红热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传播途径: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偶尔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潜伏期1-7天,平均3天。
主要症状:三主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典型皮疹: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
帕氏线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摩擦出血
口周苍白圈:颜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充血不明显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病人7日隔离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戴口罩;保护易感人群:青霉素预防性肌注。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天,通常为18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春季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新学期在我们怀揣梦想重新起航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护自己,防控传染病。专家提醒学生们务必继续保持自我防护意识,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随身携带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和他人近距离接触时,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注意饮食卫生。完
撰稿:刘阿妮编辑:李紫衣
一审:安洁二审:周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