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疱疹性咽峡炎近期频发
患者妈妈给范圣华老师发来短信说,宝宝又发烧了,39度2,舌苔白腻,舌尖红,上面有草莓状红点儿,嗓子又起泡了,又一轮疱疹性咽峡炎,她郁闷,问吃点儿啥药能退烧?嗓子里起的泡也是红色的,还有破了的。
2、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在夏季儿童易得,主要表现为咽痛,厌食,忽然高烧,四肢肌肉痛,口腔内会出现2~10个5mm大小的白色小泡,溃烂后宝宝会非常难受,高烧超过38.5度请及时就医。有的伴有流口水,便秘,小便黄短等。舌苔多是厚腻,颜色黄或者白。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米粒大小。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3、疱疹多为湿和热
中医没有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病名,但不要被西医的新名词、新术语吓到。不管疾病如何变化,自然界仍然是阴阳五行运转,天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运行。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照样跑不出六气的范畴。
手足口病对中医来说是新名词,但是手足口病用中医如何诠释?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手足口病通常是起水泡,病发在口和手脚。这几个位置都是脾胃所主,加上水泡和发热,就知道本病主要是湿和热。只不过,和疱疹性咽峡炎相比,疱疹性咽峡炎病在肺,手足口病病在脾胃。因此,治疗上也相应有所区别。
故从中医的角度上看,突然发作的疱疹性疾病,多是由于湿和热引起。起水泡不就是身体有水湿吗?疱疹色红(嗓子发红、疹色鲜红等),甚至高烧不就是肺有热吗?因此从病邪性质上看,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湿热病。
二者区别之处:疱疹性咽峡炎是湿热主要在肺;手足口病是湿热主要在脾胃。
4、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治疗
在治法上也略有区别。化湿清热为共同治法。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清肺热,化脾湿;手足口病主要是清脾热,化脾湿。
(1)温化水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所以治疗此证必须要温化水湿,即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可以用茯苓,生姜,厚朴,苍术等。
(2)清热法。清热根据热势高低,疱疹性咽峡炎如果热势不高,一般可以用银花、连翘、生石膏等清肺热。若是高烧则需要重用生石膏。手足口病主要用炒栀子、茵陈、生石膏、黄连等清脾胃热。
(3)凉血利咽。热在血分即痛。疱疹性咽峡炎故需要凉血利咽,可以用元参,牛蒡子等。手足口病可以用元参、生地、丹皮等。
5、药食同源
饮食调养仍需贯穿以上法则:
(1)清热:清热可以用芦根、牛蒡子、菊花。
(2)温化寒湿:故选用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再辅助一些去火、温散化湿的食物。化湿可以用生姜、茯苓、藿香。
6、小儿推拿
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治:
(1)清热:清天河水5~10分钟,清肺经、清肝经各5分钟或以热推为准;
(2)化湿:补脾经、揉丰隆穴各3~5分钟温化湿气。便秘加清大肠3分钟,小便黄加清小肠3分钟。
(3)利咽:少商穴点刺放血,泻除咽喉部邪热。如此可以一天做1~3次。
手足口病的防治:
(1)清热:清天河水、清脾经各5~10分钟,清肺经2分钟。若是高热需要用退六腑、推脊法。
(2)温化脾湿:用揉外劳、补脾经、揉丰隆各5~10分钟。
(3)利尿:清大肠、清小肠各2~3分钟。
(输入“清天河水”、“清肺经”、“清肝经”、“补脾经”、“揉丰隆”等关键词给我们,获得小儿推拿手法高清视频。)
7、病例介绍
笔者每用温化水湿,清热,凉血利咽等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即奏显效。如年6月1日晚上一1岁男孩,突发疱疹性咽峡炎,高烧39°,不吃饭,口腔里疱疹较多,疼得直哭,大便干,小便黄等。根据症状,结合北京天气阴沉多日等特点,仍诊为热挟湿。仍予以白虎加苍术汤加味。次日下午,患儿父母发来短信告知患儿已经完全退热,开始玩耍并进食了。
8、中成药的选择
治疗的核心就是清热和化湿。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凡是能够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皆可以选用。同时再配合温化脾湿的药物,如二陈丸、平胃丸、香砂和胃丸等。
9、预防方法
芳香化湿,可以佩戴有香气的药物,比如白芷、藿香、佩兰等。做个香囊完全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因为有香气化湿,将湿和热散开,自然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
儿童之家
与孩子一同成长所有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
期待与您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