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中医学“口疮病”范畴,临床以发热、咽痛、厌食、流涎等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流行扩散很广,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侵犯6个月~7岁小儿。西医认为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型感染后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本病,但较少见,埃可病毒30型也可引起本病。本病潜伏期2~4d,常常以突然发热,诉咽痛、吞咽不适和乏力,低或中等度发热为临床症状,但也可高达40℃,甚至引起惊厥。病程4~6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咽痛减轻,咽峡部疱疹及溃疡痊愈,而大多于1周内康复,偶有病程延长至2周者,或偶并发腮腺炎,但较少见。但由于咽痛致患儿常哭闹烦躁、拒食,给家长带来极大负担。古代医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本病发病及症状的描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提出了该病具有传染性;《幼幼集成口疮证》曰:“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圣济总录口齿门》所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散,攻冲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等的论述。目前,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按温病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对于其发生的病因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种。《内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五运六气之异常,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阐述较多,《温病条辨》首列第一条,即是此意,吴鞠通云:“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异常天气乃是温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故认为异常天气是温病发生的外因。对于内因,《金匮真言论》所言:“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为温病的内因。口疮病病位主要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邪气侵犯,又咽喉为呼吸之门户,若感受风热疫毒,疫毒之邪伤人从口鼻而入,上结于咽喉,外邪与咽部气血相搏结,内乘心脾,或虚火上浮,循经上炎,熏灼于咽喉,致咽部红肿疼痛,咽峡部可见疱疹或溃疡而致此病,《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咽喉总论》亦认为:“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性热博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著,则生其病”,故现多认为该病发生与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浮有关。外治法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外治法简单、行之有效,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外治法大师吴师机曾指出:“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外敷药物或局部刺激等作用于皮肤、腧穴,可达到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有人根据外治法这个理论,提出足心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井穴,根据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和“上病下治”的法则,通过涌泉穴的局部按摩及用药,可治疗咽喉疾患。足底按摩及涌泉穴敷药,均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祛除邪热,恢复阴阳平衡。据此,通过按摩涌泉穴及用药物贴敷涌泉穴可达到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作用。
吴茱萸外敷治疱疹性咽峡炎
贴敷方法
吴茱萸粉用消肿止痛液调和,以消肿止痛贴为载体外敷于双涌泉穴,8小时后揭掉,24小时后再贴,连用3天。
方解
吴茱萸乃大辛大热之品,且敷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四圣心源·六气解》:“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言火位于上而生于下,故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心为阳中之阳,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心经过咽喉,故上炎之火必经咽喉,肾为水火之脏,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经亦过咽喉。通过吴茱萸外敷肾经井穴,激肾水上行以承济心火,同时引心舌虚火归诸于肾源,达到釜底抽薪的功效,从而解除各种症状。本法药物不经胃肠道或血管,避免了可能的毒副作用,局部外用对皮肤、黏膜也无刺激性,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小儿乐于接受,使用安全,且临床疗效显著。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合作/交流/投稿/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