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嗜皮肤和嗜神经性,因而表现为皮肤上的水疱和明显的神经痛。
(图片来自网络WebMD)
带状疱疹本身具有自限性,也就是说即便不用药物治疗,其红斑和水疱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自行消退。那么,为什么还要采取抗病毒治疗呢?之所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其目的包括:降低急性神经炎相关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促进皮损更快愈合;
预防新皮损的形成;
减少病毒排出以降低传播的风险。
证据表明,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促进红斑和水疱的消退,减轻急性神经炎的疼痛感。但抗病毒治疗是否可起到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作用还尚不清楚,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使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定义以及随访的时间长度都不完全相同。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时机
出现红斑和水疱、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且无并发症的带状疱疹患者,推荐采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似乎在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中获益最大,因为这些患者带状疱疹的疼痛持续时间通常更长。如果红斑和水疱出现时间超过72小时,但就诊时仍有新的皮损出现,提示仍有病毒复制,也建议给予抗病毒治疗。但对于皮损出现已超过72小时的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用尚不清楚。对于皮损已结痂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可能很小。发病时间小于72小时,且无并发症
推荐采用抗病毒治疗
发病时间大于72小时,但仍有新的皮损出现
对于皮损已结痂的患者
抗病毒治疗的可能性很小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是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通常情况下,采用口服药物的方法即可,而无需静脉用药(除非有并发症如急性视网膜坏死发生)。口服阿昔洛韦曾经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法,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每日需频繁给药(mg,一日5次),促进了药代动力学更好且给药频率更低的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如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的研发。泛昔洛韦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胃肠道吸收较好。经胃肠道吸收后,该药在肠壁和肝脏中快速转化为活性化合物喷昔洛韦,喷昔洛韦有广泛的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性。而伐昔洛韦的胃肠道吸收也较好,该药在体内会快速地转化为阿昔洛韦,从而将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5倍。抗病毒药物的剂量
带状疱疹的治疗剂量如下:伐昔洛韦:mg,一日3次,持续7日
泛昔洛韦:mg,一日3次,持续7日
阿昔洛韦:mg,一日5次,持续7日
上述三种药物在体内的清除依赖于肾脏,因此在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时需要调整剂量。尽管治疗带状疱疹感染的剂量高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通常所需的剂量,但这些药物在上述推荐剂量下的安全性已得到明确证实。不良事件不常见,可能包括恶心、腹泻或者头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国内,伐昔洛韦是常用的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但其说明书却写着“每天2次,每次0.3g”,而不是上边提到的用法(每次mg,一日3次)。这就使得大多数患者其实并没有得到足够剂量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出现(个人猜测)。一项随机双盲研究对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带状疱疹成人患者(平均68岁),比较了伐昔洛韦(mg口服,一日3次,持续7日或14日)和阿昔洛韦(mg口服,一日5次,持续7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发现:在所有治疗组中,皮损消退的速度都相近。但与阿昔洛韦组相比,伐昔洛韦7日或14日治疗组可加速急性神经炎的消退;疼痛中位持续时间:51日(阿昔洛韦组)、38日(伐昔洛韦7日组)和44日(伐昔洛韦14日组)。此外,与阿昔洛韦组相比,伐昔洛韦的两个治疗组综合起来疼痛持续6个月的患者比例也稍低(26%vs19%)。但研究中未观察到较长的伐昔洛韦疗程有额外的益处。总结该研究的意义:出现带状疱疹时,首选服用伐昔洛韦,且剂量为每次mg,每天3次,服用7天即可,更长的疗程也没有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参考文献:
BeutnerKR,FriedmanDJ,ForszpaniakC,etal.Valaciclovir